一新常態主要特點:
速度——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
結構——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
動力——從要素驅動、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
挑戰——面臨新的挑戰,一些不確定性風險顯性化
新常態九大特征:
1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,個性化、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
2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、新產品、新業態、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
3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發生了轉化,高水平引進來、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
4新興產業、服務業、小微企業作用更凸顯,生產小型化、智能化、專業化將成產業組織新特征
5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,農業富余人口減少,要素規模驅動力減弱,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
6市場競爭逐步轉向質量型、差異化為主的競爭
7環境承載能力已達到或接近上限,必須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
8經濟風險總體可控,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征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
9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,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
二新常態時代來臨對傳統產業的影響
1. 中國正處于工業化后期、基本實現工業化的沖刺階段
2. 結構性減速:投資驅動工業化高增長向效率驅動城市化穩速增長過渡:
一是第二產業比例下降,第三產業比例上升;
二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下降,資金、技術密集型產業比
例上升;
三是工業化后期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;
四是“雁陣”理論所揭示的產業國際轉移。
3. 經濟結構調整陣痛期(過去習慣通過擴大投資、上項目和提供優惠政策、從增量上進行產業結構調整,現在強調是存量調整)
4. 從潛在、階段性過剩轉變為實際和長期過剩;從低端、局部過剩轉變為高端、全局性過剩
5. 服務和制造的整合
6.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新商業模式
7. 智能化成產業組織新特征
8. 市場競爭逐步轉向質量型、差異化
9. 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
三 互聯網+的新思維
<互聯網+>
1. “互聯網+”的本質與進程
2. 互聯網 各行各業
3. “互聯網+”的新基礎設施:云網端
云計算、大數據基礎設施強勢突破
互聯網、物聯網基礎設施快速滲透
智能終端、APP應用異軍突起
新基礎設施疊加于原有基礎設施之上,發揮更大作用
4. 互聯網+”的新分工體系包含了共享經濟、網絡協同和眾包合作三方面
5. “互聯網+零售業”
中國,網絡交易正在成為零售業的主流
電子商務實現“外需 WTO”轉向“內需 互聯網”
網絡零售中的大眾創業、萬眾創新
6. “互聯網+批發業”
傳統批發的式微與在線批發的興起
在線“產業帶”讓零售商直達原產地好貨源
“產業帶”通過O2O打通零售端與制造端
7. “互聯網+制造業”
互聯網催生C2B商業模式
電子商務倒逼制造業升級
電子商務給傳統企業帶來的系統性變化
8. “互聯網+外貿”
跨境電商幫助“中國制造”利潤回歸
跨境電商凸顯中國制造優勢
四工業4.0對傳統制造業的變革
<工業4.0>
1. 工業4.0的愿景
2. 工業發展歷程
工業1.0:機器制造,機械化生產
工業2.0:流水線,批量生產,標準化
工業3.0:高度自動化,無人/少人化生產;工業4.0:網絡化生產,虛實融合
3. 國內外工業發展現狀
國外發展現狀
國內發展現狀
淄博發展現狀
4. 工業4.0–3個重點和8大關鍵
5. 工業4.0三大趨勢
生產網絡
虛擬與現實世界的完美融合
信息物理融合系統
6. 制造業的應用與案例介紹
五脫穎而出的互聯網+戰略
(以當地產業:化工、醫藥、紡織、建材、陶瓷、機電等為例的沙盤推演)
1. 商業模式
長尾模式:初始固定投入與邊際投入分工
眾包模式:把難題交給眾人去解決
體驗模式:更注重用戶的參與、體驗和感受
免費模式:基礎業務免費而增值業務收費
2. 移動互聯網思維
碎片化思維:地點、時間、需求碎片化
粉絲思維:得粉絲者得天下
焦點思維:如何做減法,將焦點戰略做到極致
快一步思維:如何加速找到快速發展的方法
第一思維:如何定位成為行業第一
3. 傳統產業的移動思維
改變生活方式
改變交流方式
改變購物方式
4. 新的平臺模式
C2C
B2C
B2B2C
C2C O2O
B2C O2O
5. 注重移動新媒體的影響力
微信:自媒體/公眾帳號/朋友圈
微博:自媒體/企業版微博
APP:專業媒體/內嵌媒體(推播)
6. 讓企業營收立即成長的互聯網絕招(藍海飛行計劃)
增加客戶數
增加平均交易金額
增加購買頻率